回到首頁
如何與家人共渡哀傷
當一個家庭有成員自殺離世,整個家庭便會失衡。個別家庭成員或許要肩任不同的家庭角色及承擔更多的責任。例如:父兼母職或母兼父職等,為重新適應生活的過程增添不少壓力。此外,因每位家庭成員也面對著喪親的哀傷,以及喪親後隨之而來的生活轉變,故此,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模式亦因而起變化。若家人坦誠分享及互相支持,彼此的關係大多會變得更親密;相反,各自各哀傷的結果,可能令彼此的關係變得疏離。
關懷兒童的小貼士

兒童的需要
  • 因自殺導致喪親的兒童,需要空間表達自己的情感、疑惑、哀傷,及得到身邊人的支持。社會往往視兒童為不懂事及幼稚,不明白自殺與死亡的概念,同時低估他們對死者的掛念與哀痛之情。亦基於相同觀點,成年人較少開放地與兒童討論自殺及死亡的題目,有些其至隱瞞自殺事件;即使讓兒童知道,也沒有人直接跟他們討論及分擔感受。當兒童發現成年人對自殺事件支吾以對或三緘其口,又得不到答案以釋疑慮,難免會產生錯誤觀念甚至幻想。

關懷小貼士
  • 兒童與成人在哀慟的過程中,有相同的需要。要關懷有親友因自殺離世的兒童,應鼓勵對方表達內心感受,加強溝通,並採取開放、關懷、支持的態度,尊重他們的感受及想法,增加安全感。
  • 即使年幼的小童未能了解自殺的概念,也可感受到身邊人事的轉變,在討論自殺時,可坦誠直接將事實告之,例如自殺是甚麼、他/她為其麼要自殺等。
  • 可直接用「死」及「死亡」等字眼,不要在談及死亡及自殺事件時含糊其詞,例如描述死者「睡了覺」、「去了旅行」等,令兒童產生誤解及幻想,影響兒童對死亡的認知。當然,應避免太複雜、太詳盡的解釋,而令兒童難以消化,並幫助兒童分辨事實與幻想。
  • 親友在兒童的過渡適應哀傷期當中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因此每位親友的答案及解釋應盡可能保持一致,避免讓兒童感混亂及困惑。
  • 切勿期待或勉強自己一定能夠解答兒童的疑感。有困難或需要時,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。